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迭部> 迭部史志
迭部史志
婚 丧
发布时间:2023-12-20 19:15:04 编辑:迭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 点击:[]

(一)婚娶

 

迭部县境内藏族青年男女结婚习俗,各地虽有一定地域差别,但主要程序和礼仪大体相同。传统习惯有两种:一是奉行“媒约之言,父母之命”,由父母作主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大事的责任,子女也有孝敬和服从父母的义务,父母定的一般不能反对。二是青年男女自主选择配偶的,当男方看准女方的人品、长相、手做、针线等后,便主动找机会接近女方,通过双方接触、交谈,或通过对唱情歌的形式相互了解后,男方先告知父母,征得父母的同意才确定。      

1、明媒正娶,即采用传统的结婚方式,举行公开而隆重的结婚仪式。这种传统的婚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程序来完成。

(1)选偶。在婚嫁选偶时,男女双方家庭都需要相互选择,包括对男女青年本人的选择和对家庭经济状况的选择。选择的习惯标准是:即要看对方的相貌、身体是否健壮,是否有操持家务的能力,还要打听对方家庭骨头是否干净(指祖辈中有无狐臭、麻风病等)。是否是正派人家(指不是盗贼、骗子、不务正业等)。首先是男方家对女方相貌、人品和家庭的选择,如果男方家父母一旦选中某家女子做儿媳,就先要请喇嘛卜算,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确定能否作亲,认定后方可请媒求婚。

(2)求婚。求婚是由男方家请自家亲友或熟知女方父母的人作媒人。找好媒人后,媒人带着男方家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戚,携带一条哈达,提上一铜壶或一陶罐(约3斤左右)青稞酒,并在容器上系条红线绳,在盖沿抹上三点酥油,一行三、五、七、九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求婚者一行一到女方家,女方家便知其意,并作好了准备,以礼相待,并请来本村相好的邻居和直系亲戚,姑娘这一天不让男方求婚的任何人见到。求婚的人进了女方家后,由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的一切情况,如父母年龄、家庭状况、经济来源、人口多少以及男方是干什么的,属什么相等,并把提来的酒放在堂屋家神前的柜子上面。媒人便说,姑娘已长大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属相与男方小伙子相合,并劝说一番成全这门婚事的好处,提出何时定亲为好,还要求女方父母和其他亲戚快把求婚的酒喝完。女方家为了慎重起见,一般不当天答应男方提出的任何条件。无论是否同意均留下婚礼,求婚者一行留下“透话”礼便返回男家,待3—5天或7天后答复。此后女方家父母商定若不同意作亲,在期限内便把男方家送来的哈达和酒原封退还,男方家一见退礼便知亲事无望,遂作罢另选目标。如果女方父母决定同意这门亲事,有的当面开瓶共饮,表明态度;有的等数日后再请来亲戚打开送礼酒与家人共饮。席间,女方父母或兄长还征求亲戚们对这门亲事的意见,多数是随合主人之意,偶有提出不同意见者也未必采纳。待喝完礼酒,将酒壶或陶罐退到男方家时,男方家已明白其意,等于收到了女方家同意作亲的通知。

(3)定婚。当男方家接到女方家同意作亲的信号后,积极准备择吉日举行定婚仪式——喝大酒。一般定婚事先要取得女方家的同意,才定吉日。在男女双方算好的吉日里,男方家选派本亲房中有威望的长辈,求婚的小伙子同媒人等一行人携带定婚的礼品,于天亮前赶到女方家。礼品有哈达、大罐酒、铜锅、铜火盆或氆氇长袍等礼物,还可拿上牛羊猪肉,炸上油饼,蒸上花卷或馒头以及水果、糖茶等礼物。益哇乡境内还要给女方母亲送一头奶牛,这天,女方家一般不做大的准备,主要吃喝是由男方家庭送来的。定婚的主要成员是双方直系亲属和关系较好的左邻右舍。男方一行拿着东西一到女方家,由一位懂仪式的人将酒倒入小龙碗或酒杯里,先敬家神一杯,然后敬给女方父母和其他客人,再由男方父母按同样的顺序依次敬酒。喝酒前,首先由女方家的舅舅或本族亲戚中有威望的长辈致祝福词。祝词内容大都为婚姻美满,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之类的吉祥话,祝词致完后,客主双方亲朋喝定婚酒。席间,双方父母和媒人开始商议,给姑娘的嫁妆、首饰佩戴等,女方尽量多要,并且说一些抬高姑娘身价的话,如姑娘长相好,人品好,针线刺绣好,父母养大不容易,家庭很困难等,男方则尽量提出少给一些东西,这样吃着,喝着商议着。在此还有戏弄男家来客的习俗,往来客身上洒水,对歌戏谑,求婚青年还需向女家长辈们磕头认亲,媒人替男家承诺能办到的要求。这样边吃边喝几小时后,吃饱了喝足了,双方父母开始商订结婚的吉月吉日。定婚仪式顺利完成。上迭部女方家在同意姑娘终身大事后,让她去男方家住几天,然后再商定结婚的日子。

(4)结婚。迭部藏族的结婚日期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三、初五、七、十一、十五等日举行,也有选择其他吉日举行的,但需在农闲时节。结婚吉日确定后,男女两家都为迎亲和送亲作忙碌的准备。在结婚的前三天,男方家派人将女方所要的穿戴首饰送到女方家,姑娘提前三天将男方家送来的金银首饰、佩戴妆饰穿戴好,并由母亲在村子里找一位老阿婆梳头,然后等待过门。女方家提前做好送亲的准备,并请来和尚念经,经语一般都是吉祥如意之词,主要意思是姑娘出嫁后带走了吉祥的东西,并且盼望姑娘走后,家中的一切平安。男家迎亲的队伍由3至5人或7至11人组成,讲究以奇数为吉。县境东部地区,除新郎媒人外,还有本村中的同辈妇女,善于能对唱,随机应变以应付对答场面的歌手等人。牵着迎亲马匹,驮上酒肉礼品于结婚日前一天赶到新娘家。迎亲一行人在快进入女家村时,聪明的歌手就把酒提到手里,做好各方面的应酬准备,女家村口、村内、大门外三处堵棘设卡,全村男女老少都埋伏在进道两旁,堆土待撒。迎亲人一行每闯过一道关卡,都要费很大劲,媒人在前奋力清扫每一道火焰冲天的棘堆,歌手随后向设卡抛土的男女老少敬酒求饶。媒人带领新郎一行乘机前进冲到女方家门口时,大门紧闭,被扛子在里面顶着。这时,歌手也赶到,于是一场正本清源的论“道”对答开始了。按习俗,双方全用歌对答,对答时旁边放一桶冷水,谁赢了就往输者头上浇冷水。主客双方都能触景生情,随机应变,设法难倒对方以取胜。

门里人唱道:

共有三道门,你从哪门里来?

第一道门是玉石门,

玉石门,玉石锁。

玉石锁子锁着呢,

钥匙在我身上装;

玉石杠子顶着呢,

玉石钉子钉着呢,

左边老虎守着呢,

右边凤凰守着呢,

门坎毒蛇守着呢,

你要怎么进门呢?

门外歌手对唱答道:

我从天空中来,来时共有三道门:

第一道门是玉石门,玉石门来玉石锁,

玉石锁子锁着呢,钥匙本身是我手,

我用右手推门杠,我用左手拔玉钉

我从半空中来,来时共有三道门:

第二道门是象牙门,象牙门来象牙锁,

象牙锁子锁着呢,钥匙本身在我手,

我用象牙钥匙,来开象牙锁子,

我用右手推门扛,我用左手拔象牙钉。

我从地上来,来时共有三道门:

第三道门是金子门,金子门来金子锁,

金子锁子锁着呢,钥匙本身在我手,

我用金子的钥匙,来开金子的锁子,

我用右手推门杠,我用左手拔金钉。

左边老虎守着呢,我拿着一块狗肉。

右边凤凰守着呢,我拿着一块鸡肉。

门坎毒蛇守着呢,我拿杯中麝香药,

我用左脚来开门,我用右脚来开门,

今天主人来开门,主人快快来开门。

 

这样问答一阵后,女方家才将大门打开,迎亲的人们才被请进堂屋。新娘家早已为迎亲人一行设宴恭侯,共进晚餐。

晚餐后,村内男女老少前来为新娘祝贺热闹,紧紧围绕贺喜这个主题歌舞助兴。主家以酒款待。先是贺喜,男队在前,女队在后,高唱着贺词舞进女方家来,女方家及时派人捧酒迎接全村男女老少,一一敬酒请进。然后以唱歌跳舞热闹助兴,他们时而对唱,时而跳舞,时而又独唱。能独唱者,大都是当地稍有名气的歌手,经大家用歌再三推荐后,女方长辈捧一龙碗青稞酒,碗口上沾点酥油,特请歌手来献歌,新郎主动在歌手面前的龙碗底下押几块钱,歌手便开始唱,歌词根据需要,触景生情,自编自唱,有的从青稞酒的来历起首,也有的直接用歌点破碗口上三点酥油的含义及象征等。每唱完一曲时,听众便高声赞叹。如此歌舞,彻夜热闹,直到通霄达旦,才解散。

第二天凌晨鸡叫时,新娘在母亲和姐妹们的劝说下开始打扮,准备出嫁。女家送亲的都是与新娘同辈的青年妇女,其中有两个伴娘,一个是新娘的姐姐或妹妹,一个是新娘的女友。天亮后,村内亲友近邻们携带礼品(有烧圈馍,毛布等)前往女家送行。烧圈馍是中间圆孔上面用篦子压了花纹,娘家的烧圈馍上面要压上碗口碗底双层印,中间不留圆孔。烧圈馍是当地人像征花好月圆,白头偕老的吉祥馍。迎亲开始了,新娘在临行前听完父母的叮嘱后,遂想到就要和父母、姊妹告别,离开自己生长的娘家,眷恋不舍,便拥抱着父母嚎啕大哭,这姑娘出嫁时的大哭,一方面是出于离开娘家时心里难受,另方面也是一种习俗讲究。随后在亲友们的簇拥下,于家中围着堂屋中央的立柱绕三圈后被送到村口扶上迎亲马,告别家乡,同迎亲送亲队伍一行浩浩荡荡前往男家。按当地习俗,新娘一出家门,直到新郎的家,绝对不能回头为吉,迎送亲的队伍在路途中行走较快,根据路途的远近,一般要在中午十二点钟赶到男方家。电尕、益哇一带送亲时,还把女家亲友送给新娘的礼品粮食等一并驮往男家。将姑娘由送亲队伍送到途中预定的地点,与男方迎亲队伍相遇后,便找一块草坪坐下,拿出双方的酒肉,互献哈达,互相敬酒,这样热闹一阵后,将新娘交给迎亲的队伍,就自撒回。

此时此刻,男方家里期待着新娘的到来。早已作好准备迎接新娘的一切工作。男方村内的青年男女和孩子们对新娘进村后的迎接方式类似于女方村庄的戏耍习俗,照例堵刺设卡三道,进道两旁堆土待撒,当新娘一行经过时也用灰土或雪团往新娘和送亲人身上撒去,更有甚者则备有锅墨、油渣等拌成油泥,专往新娘新装上泼。当迎送亲的一行人来到村口,连忙扶新娘下马,顿时周围人声鼎沸,呼喊撒土。新郎冒着不断抛来的沙土,奋力保护新娘前行,冲卡开路,进道两旁的男女老少高喊:“嗷——帮玛天波,嗷——帮玛乃录……”,快到新郎家门时,新郎父母高兴地赶来,嘴上劝说大家别撒别打,而心里却说使劲打,使劲撒,等待迎亲的男方亲戚们也出门迎接,鸣炮三响,在大门口点燃一堆篝火,并请一位“巴义”(即苯教徒)当即念经祝福。新娘在篝火旁用新郎家备好的“神水”(即净水)洗手洗脸,洗罢将一枚自己亲手戴过的顶针撇进洗脸盆连同洗罢的水一起泼出,以示祛邪。然后,让新娘背上早已备好的一桶水从篝火上边通过,向新郎家走去,以示背财进门,生活像源源不断的流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新娘从篝火上边通过,是为了驱鬼避邪。男方家大门依旧紧闭。新娘背着水与送亲队伍到门口先要叫门:“开门,开门,我来了”。

里边人问:你从哪里来?送亲人答到:我从东方来,来时公鸡刚刚鸣。这样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问答之后,才将大门打开,新娘背着水走过进入堂屋,堂屋里坐满了新郎的长辈们,桌上摆满着酒肉食品。

新娘一进堂屋,坐着的人便问到:你背的水是从哪里背来的?送亲队伍中能说会道的代表答道:这水来的不容易,早晨骑着马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未找到,最后从北边找到了最甜最香的水。天气太冷结了冰,马儿用前蹄刨开冻结的冰,无舀水工具,用手一捧一捧舀满了桶,木桶上不了背,用腿支撑才背上。

这时新娘仍背着水。又说:你们快起来(说给公公),把水桶接下来,不接新娘的腰就受不了。老公公系腰裹得太啰嗦,没法去接水桶。你们快起来(指婆婆),把水桶接下来。因为婆婆鞋带系得慢,没去接水桶。然后让新娘婆婆的哥嫂弟妹去接下水桶,都因种种原因没去接,最后由新郎从新娘背后接下水桶,放在堂屋中央。

然后一对新人向佛龛磕三个头,再给父母磕三个头,边磕嘴里边叫,阿爸,阿妈,再给其他长辈磕。然后送、迎亲队伍入坐就席。一对新人开始敬酒,敬酒时,在龙碗或酒杯口沿抹三点酥油,意味碗里有三种酒。

陪酒人先说:印度来的大米酒,汉地来的葡萄酒,藏地产的青稞酒,然后把敬完的酒碗和酒一起贡献在佛龛前边的柜盖上。席间,送亲的男代表还要说几句祝酒词,男方家也挑选一位能说会道的长者,说一些吉祥的语言后,招待送亲人马,让其吃好喝好,再由男方家的亲戚朋友请送亲的客人来家认门坐客,然后送亲队伍撤回,只留下新娘和伴娘。

(5)婚礼。婚礼是迭部藏族群众比较大而且热闹的一个场面。即奉行招待亲戚和本村来客的酒宴,也是结婚最后一道习俗。男方事先请来能唱会编的人,唱婚礼祝福歌,表达对主人、酒茶的赞颂,对公婆的期望,对新郎的教诲,对新娘的嘱咐,对婚姻和家庭的祝福。远亲近邻都来送礼祝贺,送的东西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而定,主要送些哈达、青稞酒、牛羊肉、衣物、鞋袜等。男方主人指定总管和其他招待人员,将送来礼品的每个客人都热情招待,这样吃肉喝酒要持续三天三夜,才算婚事正式完毕。在这三天三夜的时间里,主要活动就是吃、喝、唱、跳热闹。婚礼结束,男方家料理新娘回门的事情。

(6)回门。电尕、益哇一带,从举行婚礼的当日起,村内亲友们还要逐户把新娘请到家里去认门,招待、赠礼品,新娘要连续走家串户,直到第三天才能转完,婚礼虽已举行,但新娘尚不能与新郎同入洞房,而要于第三天后又被送回娘家去。在回门前,还要抽时间去寺院算吉日,有些根据属相长时不能回门,也只好等到算好的吉日才能回门,回门时一般拿油炸馍、圈圈馍或青稞酒,女家又要组成接亲队伍在村外迎接、戏耍,再一次举行聚会。新娘到家后,新郎当日返回,不得在妻子娘家过夜。新娘回家,少则住两三日,多则住一年。返回婆家时,由自己的直系亲属相送,如嫂子、姐妹。新娘回到男方家后,就正式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掌管必要的家务和各种劳动耕做。

如今,参加工作的职工在单位结婚,一般都采用新式婚礼,过去繁杂的仪式逐渐破除。

   2、自由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婚姻法保障了婚姻自由,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学习和劳动中自由交往,自由恋爱,由自己作主婚姻大事,已成年的青年男女不受约束,由自己选择对象,若双方情投意合时,相互馈赠信物,表示定婚。这种自由作主的结婚也比较简单,男女双方商定后由男方选定吉日,新郎邀请亲友数人帮办,将新娘接到男家成婚了事,无需大操大办,兴师动众。

  1. 离婚。传统的离婚处理办法

    (1)夫妻双方都提出离婚,程序较简单,双方向本“措哇”(部族)和主要亲戚口头提出离婚要求,第一、二次一般要劝阻,说服和调解不能离婚,此后若劝阻不能凑效,便根据情况得到“措哇”和亲戚们的准许后离婚。这类离婚若无孩子,则互无赔偿,若有孩子,孩子随男方,女方只带走自己的嫁妆,如果是招婿,男方带走自己的枪、马,其余财产及祖辈遗产不能动,是结婚后共同创造的财产一般平均分配。

    (2)如果男方提出离婚,女方不同意,而且又有孩子时,分几种情况处理:经“措哇”亲友劝说无效,就给女方和子女分房产,田地各一半;如果女方还年轻,离婚后想改嫁时,子女要留给其父抚养,男孩长大后,自己选择当和尚还是当农民,若当农民长大娶妻后与其父各分家产一半;女孩不论跟父或随母,长大后均无家产继承权。

  2. 特殊婚俗

    (1)一夫两妻。解放前,境内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也有少数一夫两妻三妻的。这种情况一是富裕家庭中,为了多娶妻多生子,以求家庭人多势众;二是前妻不育,再聚一妻,一般娶前妻之妹,姐妹共夫;三是牧业比重较大的半农半牧区个别户,因无法安排劳动力,为使农牧二业两不误,娶二妻,一妻在家务农,一妻在牧场放牧。

    (2)转房(续亲)。即兄弟之间若有一个不幸离世,经过男女双方家庭及本人同意后,遗妻可以转房嫁给前夫的弟弟或兄长为妻,这样既保护了财产的完整,又有利于子女抚育。一般多见于兄死后,其弟续亲娶嫂为妻。下迭地区要等发丧三年服孝期满后再转房;上迭地区时限由“措哇”和亲戚们商定。另外还有妻子不幸去世后,娶妻妹,续亲为妻的,但必须以双方同意为前提。

    (3)招婿。这类情况多因女方家中只生女未生子者。须招婿招子立门户,继承家业,赡养老人。女家若有姐妹数人,一般由长女招婿,其余出嫁。招婿婚事,仍然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方可定婚。男家一般有兄弟两个以上者才愿意一人当上门女婿。结婚手续及仪式和娶媳妇基本相同,但规模较小,不同的是把新郎当新娘娶进女家,女方反要向男方拿彩礼。

     

      (二)丧葬

    藏族的丧葬习俗较多,有天葬、水葬、火葬、悬棺葬等。迭部藏族的丧葬习俗基本相同,都实行火葬,只是在装尸方法、出殡时间、尸体处理等方面有所区别。主要是中、上迭、以火葬为主,下迭一部分地方将火葬后的骨骼还要进行土葬。整个丧葬过程有报丧、念经、发丧、孝期以及特殊丧事等。

    1、报丧

    在迭部藏区人去世后,一般在3天之内不报丧。而是由本措哇(部族)的人商议各项善后事宜,安排布置,待这些事办妥后,才派人向本村和远方的亲戚报丧。

    商议要做的主要事项是,为死者赶制寿衣,寿材等。尤其是着手准备招待前来慰问吊唁等来人的饭菜等。在过去,一个村就那么几座水磨,都是轮流磨面,光磨面就需要费好长时间,还有酿酒烤酒也需要过程,不是赶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人去世后请寺院和尚卜算发丧日期,有时日子算好了,但其他准备工作又没做好,只能推迟等到其它好日子,这样,所需时间有时长达十几天甚至二十几天。

    上迭地区在人死之后,不论男女,都要先换上新衣服,请来本亲房的人用白布或哈达包住脸部,再用布带或棉绳把死者的遗体捆绑成坐姿(膝嘴相接,两手合抱于胸前,形成胎儿状),置尸于堂屋左或右上角木板上,上盖衣单,用长袍或毯子遮挡,前面摆一供桌,上供酒、肉、糌粑、油馍等食品和酥油灯。中迭一带则置尸于堂屋门背后或地窖里。随即请人用木板制轿子(相当于棺材),木轿外型呈方柱体楼阁型,顶盖凸起,四周用彩纸剪贴。装尸封盖后,进行丧事安排。若遇夏日炎热天气,又放不住,有的还挖地窖存放至发丧。

    2、念经

    在出丧前的几天里,活佛白天念送葬经。主要是超度亡灵,晚上,村人念“六字真言”经或“明灯八字真言经”,为死者祈祷,主要亲属向大家介绍死者一生的经历。出丧的前一日晚上,亲友及全村人前来送酒、肉、馍等,共同举行简单的吊唁仪式,亲戚子女哭丧,哭丧一方面是出于对死者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习俗和仪式。

    电尕,益哇一带一般不制作木轿,而用白布口袋装尸缝口,其余程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出殡时间很早,半夜鸡叫后就开始送葬,先由死者亲房们将尸体抬到村口,再交由村人轮流抬往公用的火葬场地进行火葬。下迭洛大一带,人死后马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柏木水洗身,然后穿好制作的寿衣,用白布把死者脸裹起来,赶快用白布带或绳子将尸体趁热捆扎成婴儿型,据说婴儿在胎内时双拳紧顶下颚,蹲式而怀,人死后也应束扎成这种姿势,方能超度转世。捆扎完成后当天就装入轿子形的棺材,使死者成坐相。入棺后,就请剪纸匠用各种颜色的油光纸,剪裁各种宗教性的吉祥超度图案,裱帖在棺材上。并设灵堂,灵台上点燃一盏清油灯,随时添油,昼夜长明,同时请和尚为死者念超度经,并算定烧葬的吉时日辰。从这天起,全村成年男子都主动前来守灵,以防家猫在灵区周围逗留,妇女们也主动来帮忙背水,做馍炒菜等。老年人正常去世病逝,除春夏在家守放两三天外,一般都在家守放一至两周。这期间,主人家大请方圆各寺院的和尚念超度经,而且全村男女夜夜在灵前高诵“六字真言”嘛呢经。在停放尸体念经期间,本家族中选一位有办丧事经验的人,作为掌管和料理丧事的总管,死者的主人将所有准备的酒、肉、馍、烟、茶等全交给他来掌管安排,由他来负责招待前来吊唁的客人和帮忙的村人。

    3、发丧

    到了发丧的日期,对进山砍伐烧葬柴的人也要卜算如属相,开斧的方向等。然后按习俗选派七至九名小伙子进山砍伐林中枯干的树木,这一方面出于对林木的爱护,另一方面枯树干透易燃。进山的人带上主人家准备的酒、肉、油饼、糌粑等干粮在野外午餐。离村时把斧子夹在左腋下,边要高声大喊边进山林,喊声意味着把鬼魂吓跑或赶进山林里去,不让鬼魂留在村子里。砍伐的树木有严格尺寸要求,一般标准时七尺至九尺长,伐好后,劈成块背到火葬场摞成“井”字型,然后就等按活佛算好的时间,把死者抬到火葬场地。拾烧葬柴的人把柴摞好后,先回到办丧事的主人家洗漱吃饭,然后方可回家。人们在拾柴返回的途中必须扛着斧头走,平常劳动时可将斧头别在腰带间。

    在发丧前,凡来送葬的人们都要吃一顿丧饭。过去,丧饭一般都是里面放了腊肉丁的用小麦和燕麦掺和着煮成的粥,现在有的也用大米做。吃丧饭时,全村人人都有一份,如一家五口人,来了二人,另三人的份子由家人带回去。丧饭后便是发丧。首先由一名制定的本措哇的人介绍死者生平,一般是前三代,能介绍五代的更好。之后是家人、亲属哭丧,由村里规矩确定的男人们轮流抬轿送往火葬场,其余及妇女们跟在后边前往。中迭一带的妇女们只送到能看到火葬场的地方就返回。而有的村子则不一样,一直送到终点,并同其他人一起围着火葬堆边转边祈祷。

    送葬时间一般都在下午4、5点左右,也有的在上午10点左右,送葬日先由活佛念送葬经,然后由算好属相的一个人将轿式棺材先拾一下,再由其他人抬上出门。当棺材刚抬出大门时,由死者最小的儿子将灵前供奉食品的破碗一下摔碎在棺材前,传说这表示死者在人世间的生活就此结束。

    出门前,和尚们托着白布条,组成吹鼓队,敲锣打鼓,吹奏哀乐,在前开道,孝子们走在其后,用头、手顶扶住布条,都在嚎啕大哭,但哭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有些哭几声便停,有些出门后一直哭送。孝子后面便是由四人抬着的娇或棺材,再后面就是全村送葬的人,一路向烧葬场走去。当轿或棺材经过的地带,住在这里的人家门口都燃起草糠,以此避邪。到了烧葬场后将轿子棺材置于提前摞好的木材上,和尚们念一个短经,经的主要内容是对死者说一些安心上路,不要有什么留恋之类的话,并让其保佑家中一切平安。念完经,和尚们马上撤回,到死者家中念一个大经,一般要念一天一夜。

    留在火葬场点火烧葬的人,负责把死者的头盖骨拣回,然后派人送往尼姑寺处理。烧葬时根据情况留人,其他人员撤回,留下亲属把木柴点燃,将尸体木轿棺材一同火化,直至烧化为灰烬方可。子女亲属们磕头哭泣不止时,由其他人安慰挽回,回到门口一律用准备好的罐罐酒漱口之后才进屋。如果尸体焚烧火化的速度太慢,亲属子女前去火葬堆前向亡灵承诺,实现其生前的夙愿,并把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投入火中焚烧同葬。火葬后的第三天,死者直系亲属派人去拣烧化后的骨骸,,按人体结构,把骨灰拣装在事先做好的小木匣或白布袋内,放在死者家中,每逢七念小经超度,在第五个七天时念一个大经,七七四十九天后,找风水先生选好日子进本家族坟地,定好头向,挖土穴埋掉。有的还将骨灰送往塔尔寺、西藏拉萨等寺院念经后处理,或送往其他地方抛撒于江河中。子女后代从送葬那天起,每周七天在十字路口画圈给死者烧纸,如此延续四十九天。在外边夭折的人,不得进村上的固定火葬场烧葬,要在就地另外安排烧葬场地和坟地。迭部大部分地方的烧葬活动是熊熊大火将死者尸体烧完之后,丧葬算彻底送完,既干净、又不上坟、扫墓,也无烧纸钱纪念习惯,只是根据自家情况念大、中、小经。

    4、孝期

    烧葬结束后,上迭一带将骨灰拣回一些交寺院处理,下迭一带的则将其进行土葬在集体坟地里,每逢清明时节,上坟烧纸。从死者离世之日起,子女媳妇们的孝巾必须由死者儿子亲自奉送。服孝期一般为三年,三年服孝期内,子女后代不能参加婚礼,歌舞等娱乐活动,不能跟别人吵架,不能骑牲畜,不能着华丽服饰,腰带不能下垂。逢七要念经,供灯、供食,七七内男不剃头,女部不梳头,周年做一次小祭奠,三年做一次大祭奠。相传藏族本无服孝习俗,始于唐代在金城公主的倡导下,才有“四邻同哀”、“七七超度”的习俗。

  3. 特殊丧事

    俗话说,人到70古来稀。在迭部境内,不论是上迭、中迭、还是下迭区,都有为70岁以上的老人提前念经办丧事的习俗。

    在过去,一般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人家,没有能力为老人提前置办这种活动。由于提前办丧事的各项费用开支比人死后办丧事的还要大,包括给寺院的布施,给活佛及和尚念经的报酬等,都比正常办丧事花费要高,所以,家境富裕的人家才有能力置办提前丧事活动,一般在农闲时间,请某寺院的和尚来家念经。据人们介绍,这种习俗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有为生者祝寿之意,并祈求消灾平安,延年益寿;二是聚家团圆,子女们全部回到老人身边;三是提前筹划善后事宜,让老人安心;四是介绍生平教育后代,陶冶人们的情操。

    总之,在老人还健在的时候提前筹划善后事宜,这的确是一种特殊丧事习俗。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丧事习俗在迭部境内仍然流行。